加入收藏
首页 > 党建园地 > 正文

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的高校答卷

作者: 时间:2023-10-11 点击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在2023年第18期《求是》杂志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中,总书记深刻阐述建设教育强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是高等教育,强调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充分肯定广大教师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的重要贡献,深刻阐释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紧紧围绕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办好“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的高校答卷。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要切实增强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一是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二是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把从严治党的要求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持之以恒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持续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提升领导班子新形势下创新发展、攻坚克难、善作善成的能力。三是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树立强基础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入推进“对标争先”建设,不断完善党建“双创”工作体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四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五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高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把立德树人内化到高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怎样培养人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回答好的重大实践课题。一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二是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三是持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坚持系统观念,夯实顶层设计,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改革,破除一切制约高校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有高尚品德,又有真才实学,实现全面发展。五是推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集成优质资源、数字资源,强化大数据赋能教育教学,增强教育有效公共服务能力。

三、建设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为强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作为能源特色鲜明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强化建设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政治担当,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和特色,加强能源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努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以特色强校之路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要合理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快建设优势学科高峰学科,推动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着力构建反映科技发展趋势、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学校目标和优势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瞄准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构筑以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为核心的高端科研创新平台,构建各类平台有机衔接、相互支撑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平台体系。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难题,进行科研的前瞻性布局,推动人才团队、平台设备、创新能力一体化建设,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贯通发展。加强优势学科的支撑与辐射作用,带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协同发展、互为利用。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促进人文社科成果创造性转化。强化学科评估、监控与动态优化调整,使学科专业结构始终体现科技最新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深入推进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建设,形成学科专业发展新生态。同时,办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必须体现中国特色,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自信,走出中国特色的办学之路。

四、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系统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深刻理解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的内涵,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驱动,以强化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能力为重点,构建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创新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持续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当前,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着力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把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优势,为培养、输送、汇聚高水平科技人才提供有力支撑。瞄准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构筑高端科研创新平台,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支撑。打造国家级科研平台,大力集聚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基础研究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对国家战略领域“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贯通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系统分析我国关键重要领域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动态调整优化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合理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推进分类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标准体系,调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促进更多原创性、引领性创新成果产出。探索建立团队评价机制,鼓励协同创新。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包容、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丰富国内教育供给,同时积极分享中国方案和经验,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国际化教育支撑。


版权所有:沧州师范学院后勤管理处 0317-5667756